
藤本树创作的漫画《电锯人》首部剧场版动画《电锯人 蕾塞篇》,于上周五(9月19日)在日本正式上映。影片上映后口碑亮眼,短短四天票房便累计突破15亿日元,表现十分抢眼。
而为该剧场版创作主题曲《IRIS OUT》与片尾曲《JANE DOE》的米津玄师,近期也接受了日本媒体natalie的专访,不仅分享了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,还透露了与宇多田光合作的幕后细节。
主题曲《IRIS OUT》的创作:源于“道德与欲望间的摇摆感”
Q:此次的《IRIS OUT》与《JANE DOE》风格截然不同,却又能形成巧妙互补。接到《电锯人 蕾塞篇》的邀约时,您的创作是从哪里起步的?
米津玄师:最开始收到的需求是“希望创作两首歌曲”,其中片尾曲我从一开始就确定用《JANE DOE》,对这首歌也有清晰的画面构想;但《IRIS OUT》没有预设方向,是在制作过程中逐步摸索成型的。
Q:您之前曾为《电锯人》创作过主题曲《KICK BACK》,这次是否有刻意延续那首歌的风格?
米津玄师:其实我从一开始就不想把这次的作品做成所谓的《KICK BACK 2》。《JANE DOE》风格本身比较独特,不太会有重复的顾虑,但《IRIS OUT》很容易陷入“《KICK BACK》翻版”的误区,所以我特别注重两者的区分。《KICK BACK》结构复杂、张力拉满,如果把它比作过山车,那《IRIS OUT》我就想打造成“自由落体”——从开头就“砰”地一下直坠而下,最后以干脆利落的方式收尾,和前者形成鲜明反差。
Q:您之前提到,创作《IRIS OUT》时经常对照蕾塞的原作分镜,您觉得这个角色的魅力核心是什么?
米津玄师:蕾塞身上有种“让人晕头转向的快感”——即便被她引得心神不宁,也甘之如饴。比如她脸颊泛红、抬头望向淀治的样子,既带着几分挑逗,又不断传递出好感的信号,像淀治这样的角色,很容易被她吸引。而且我觉得,“愿意被这样的人‘骗’”,其实是恋爱里很特别的一种心情。蕾塞俏皮又迷人,但你永远猜不透她心里真正的想法,这种神秘感反而让她更有吸引力,她就是能彻底打乱人感官的那种角色。
Q:那歌词部分是如何设计的?有没有特别斟酌的地方?
米津玄师:说实话,一开始我就有些顾虑,因为我知道自己会在歌词里注入强烈的情欲色彩。歌曲这种载体很特别,会把所有情感放大后传递给听众,和漫画、动画“通过角色视角过滤情感”的方式不同——歌词更主观,也更具争议性。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,与性爱相关的内容常被视作“需要回避的话题”,作为创作流行歌曲的人,我也一直在纠结该如何拿捏这个尺度。
后来我开始思考“应援文化(推し活)”这个概念:性爱与欲望往往被排斥,但“推し(应援对象)”在当下却发展得十分蓬勃。我觉得“推し”在某种程度上像现代版的宗教或神话——既是高洁、美丽、近乎神圣的存在,又会不自觉勾起人本性里的情欲。
现在的社会总在强调“欲望是不道德的”,却又诞生了“推し”这样的词汇,把其中的情色元素淡化,让它变得“可被接受”。这种双面性特别有意思,所以我把“道德与欲望之间的摇摆感”放进了《IRIS OUT》里。如果能通过这首歌,把那种“既是浪漫、又是挣扎”的暧昧感传递出来,对我来说就很圆满了。
片尾曲《JANE DOE》的创作:“没有宇多田光的声音,这首歌就无法成立”
Q:聊聊片尾曲《JANE DOE》吧,您一开始构思时,就是以“电影片尾配乐”为前提创作的吗?
米津玄师:说实话,我从一开始就觉得“这首歌不该由我来唱”——用男声做《蕾塞篇》的片尾曲,实在显得格格不入。这首歌必须“以女性的声音为主导”,才能立得住。
我一直很喜欢比约克(Björk)和汤姆·约克(Thom Yorke)在电影《在黑暗中漫舞》里合唱的《I've Seen It All》,当时就觉得“那种氛围特别适合《蕾塞篇》”。所以我便带着这一想法开启创作,过程中也尝试过偏向怀旧青春的风格,但最后还是觉得“男女合唱、既忧郁又带点黑暗气息”的方向最贴切。
Q:您之前说过“一开始没特别想过让谁来唱《JANE DOE》”,那创作过程中,是何时确定宇多田光适合这首歌的?
米津玄师:当我从钢琴主旋律入手,写出A段的旋律和歌词后,突然就意识到“啊,这首歌除了宇多田光,没人能唱好”。甚至可以说,如果不是宇多田光来演绎,这首歌根本就无法成立。
我对宇多田光的声音有很强烈的印象:既带着忧伤与孤独,又有微风轻拂般的清爽感,其中还夹杂着她声音独有的沙哑质感——这两种特质在她的声音里融合得特别好,很有魅力。而且听她的音乐时,会有种被“她庞大的天赋、作品与歌声的美感所包裹”的感觉,仿佛她的内心世界已然渗透进自己的心底;可当歌曲结束时,又会突然恍惚“咦?她好像又消失了”。这种“存在感强烈却又带着虚无”的矛盾感,和《JANE DOE》的气质太契合了。
Q:宇多田光的音乐风格一直很多元,这次《JANE DOE》似乎特别突出了她擅长的“失落感”,您怎么看?
米津玄师:我特别喜欢她的《FINAL DISTANCE》和《如愿以偿》,这两首歌是我初中时听到的,对我的人生影响很深,也是让我真正开始关注她的契机。
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说,她的歌里总带着一种“矛盾又难以割舍的双面性”,而蕾塞这个角色本身,也有类似的层次。当然,我不是说宇多田光“像蕾塞”,但她们身上确实有这种共通的特质。
Q:《JANE DOE》的歌词是怎么构思的?有没有对应的画面感?
米津玄师: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是“一个人光着脚走在碎玻璃上,每走一步都被划伤,鲜血顺着脚印连成一串红色轨迹”。蕾塞这个角色的人生底色就是“抹去自己的痕迹”,她是个身份模糊的人,却又在前行中不断受伤,那些血迹就像她无法隐藏的存在证明。
Q:聊聊单曲的视觉设计吧,您绘制封面里的蕾塞时,有没有特别的考量?
米津玄师:我想在自己的绘画能力范围内,尽可能画出“最具性感魅力(色气)的蕾塞”——如果少了那种“让人动心的诱惑感”,这张封面就完全偏离感觉了。后来决定做两张封面时,又想到“把蕾塞的全身像上下拆分”的点子,这样能呈现出更特别的视觉效果。
Q:《IRIS OUT》是您以“淀治”的视角演唱,而《JANE DOE》听起来像宇多田光以“蕾塞”的身份演绎,这种安排是刻意设计的吗?
米津玄师:是的,我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设定——希望做出一首“背负复杂情感的女孩”与“完全不懂这种情感的男孩”之间的对唱曲。我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宇多田光,她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了这种“角色感”,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就是大家现在听到的样子。
从这次访谈能明显感受到,米津玄师在两首歌的创作中投入了大量心血:不仅对原作有着深刻理解,更精准地通过音乐传递出角色的性格与心理。甚至连单曲封面的绘画都展现出过人天赋,难怪《电锯人》原作作者藤本树此前还曾调侃他“别来画漫画,不然又要多一位顶尖漫画家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