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欣赏描绘男女恋爱的创作作品时,你是否曾因其中人物的台词或行为,产生难以接受之感,进而无法投入情感呢?出现这种状况,或许源于作者或角色自身的价值观与你的大相径庭,又或许是作者恋爱经验匮乏所致。近期,日本网友们热议一个话题:在创作异性恋情节时,若想改善读者难以代入的问题,将同性挚友间的相处模式套用于异性恋人身上,是否可行?下面,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一有趣的讨论。
日本女性网络作家“笼原スナヲ”,在社交平台接连发布多篇文章,剖析不少创作作品里男女恋爱描写让她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。她指出,作者若想解决这一难题,方法其实颇为简单,只需把原本刻画同性挚友间的友情桥段,巧妙运用到异性恋人的互动描绘之中。
她举例说明,当看到男主角在女主角面前刻意装酷,却在男性挚友面前畅所欲言、倾诉心声时,便会直观地感觉到,相较于女主角,男主角在挚友面前更加放松自在,双方的关系也更为平等。她还回忆起,曾有朋友提出,在描绘男女情侣互动时,倘若将他们想象成拥有深厚情谊的男性挚友,那么呈现出来的效果反而更具恋爱的真实感。对此观点,她深表认同。
“笼原スナヲ”的这一理论一经抛出,瞬间在网友中引发热烈讨论。众多网友纷纷参与其中,有人对她的看法点头称是,也有人觉得同性挚友与异性恋人毕竟存在差异,简单套用相处模式或许并不恰当。以下是部分网友的精彩观点:
部分网友对该理论表示认可,直呼“原来如此”“真的是这样”,认为此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创作中的问题。
有创作者现身说法,称自己在创作男女配对情节时,正是遵循这一思路。甚至在创作过程中,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角色性转后,剧情发展极似BL的奇妙想法。
有网友借此分析自身喜好,坦言这或许正是自己钟情于BL和百合题材,却对男女配对作品兴致缺缺的根源所在。
还有网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参与讨论,调侃道:“看来可以让两人在河岸来一场互殴,以此确认彼此的友情,说不定这也能成为独特的恋爱模式呢。”
有网友结合热门作品分析,认为《大叔之爱》第一季之所以火爆,正是巧妙运用了类似的情感互动模式;而后续描绘婚后生活的续作,尽管原班人马回归,却因在情感表达上未能延续第一季的精彩,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。
有网友分享自身经历,讲述自己与老公交往初期,老公有一位关系极为亲密的挚友。老公常将自己与这位朋友比较,那位朋友甚至还抱怨“你为什么抢走我的朋友”,这些情况一度让她烦恼不已,不禁怀疑他们二人是否才是一对。
有网友大胆设想一种别具一格的恋爱形式:男女双方可能数年未曾联系,偶然间在家庭餐厅重逢,同桌而坐。简单问候“最近还好吗?”“嗯。”之后,便默默对饮,看似平淡的互动背后,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。
有创作者从创作角度深入探讨,强调在创作时,角色无论性别如何转换,都应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。若一个角色作为异性时魅力十足,而成为同性后却让人难以接受其性格,那就说明该角色的人格魅力塑造存在缺陷。只有先成功塑造出角色的人格魅力,明确角色间相互吸引的缘由,才能构建出令人心动的美好恋爱故事。并且,在友情的刻画中,人格魅力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倘若你正为创作异性恋情侣间的迷人互动而绞尽脑汁、苦恼不已,不妨尝试借鉴这一独特思路,或许会为你的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与突破。